当中国人已经引进国际风行CI十几年之后,现在还来讨论“何谓CI”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些荒谬可笑?
是;也非完全是。
我们说“是”,是因为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与聪明,认知了CI十几年之后不知CI为何物?岂不是荒谬绝伦?我们说“不是”,却因为人们对CI的误解和浮泛见解太多!
CI本身并非是一个凝固的概念,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。
CI风行世界已有半个世纪之久。从“欧美型CI”,到“日本型CI”,再探索我们的“中国型CI”理论与实践,我们确实需要对CI的确切涵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!
“亚太”(请允许我用本人创立的“广州亚太CI战略研究所”介入本书发表意见)认为:对CI认识的深度,决定CI开发的力度,由此直接关系到CI的效果评估。
我们发现,不少企业经营者由于停留在CI的肤浅认知和对CI的皮毛开发上而未得到理想效果,又因此而得出“CI无用论”的推导。这正是我们提出需要“对CI再认识”的理由所在。
对CI再认识,是对CI内涵和外延界定的探讨。
“亚太”倡导“深度CI”和“广度CI”观。
众所周知,CI的英文全称Corporate Identity.字面直译为企业识别。应该说,这是CI初始阶段的概念。当然,也是CI的本质概念:告诉人们“我是谁?”。
当IBM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运用CI系统强化公司形象的视觉识别而取得令人惊羡的成功之后,CI很快在欧美企业中风行开来。这一时期,CI的基本定义是“企业识别”。于是,有了“欧美型CI”观:“CI是以标准字和商标作为沟通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工具”。
换句话说,“欧美型CI”注重的是公司和产品的视觉形象部分,突出视觉的美感和冲击力。
当日本人引进“美国型CI”并同本土文化相融合之后,对CI概念注入理念精神内涵,使CI成为有理念、行为、视觉三大识别系统完整构架的战略体系,由此衍生成企业形象战略,实现了由CI到CIS的升华和变革。
于是,有了“日本型CI”观:“CI是一种明确地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。”
由“企业识别”为特征的“经营技法”,到企业形象统一战略的发展,对CI的定义也众说纷纭:
“CI是企业识别”;
“CI是企业识别系统”;
“CI是企业形象识别”;
“CI是企业形象战略”;
“CI是提升企业形象的经营技法”;
“CI是重新探讨公司的运动”;
“CI是一种问题解决学”。
……
1988年8月28日,以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首家导入CI为标志,揭开中国企业形象战略序幕。回顾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引进开发CI的历史,他们更多地还停留在VI视觉识别系统的开发应用这一表层上面。这就是业界所谓的“表象化CI”。这同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有关,更同广告界对CI的引入从VI开始不无联系。
于是,中国企业界就有了“CI就是一个标志,一种标准字体”,“CI就是广告”,“CI就是包装设计”等等浮泛的认识。以为CI就是给产品或企业批上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已。
他们对“日本型CI”的理念精神层面多为推崇而少有实践。这也许因为凝聚企业精神、培养团队意识太费力气的缘故。企业经营者不想更深层地触及它,而广告设计公司则缺乏MI设计能力,乐于绕道走,只做VI,快捷又上手。
但无论如何,中国CI的进程总是按照它的自有规律在向前发展。我们感受到中国企业家们的CI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他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,CI的真正涵义及其战略体系的科学性、完整性和对市场的开拓力。
“亚太”在研究中国CI运动和长期的CI实务中理解到:真正CI是战略,是过程,是培育品牌的一条必由之路。这就是我们的“亚太CI观”。
首先,CI是战略。它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特质,通过统一的设计加以整合传达,建立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、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,使社会产生一致认同感知价值观,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,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经营战略;
其次,CI是过程,是有战略策划——形象设计——形象传播构成的全过程,它并非单纯的设计;
再次,是培育品牌的必由之路。导入CI必然以培育品牌为主导路线,并不断提升品牌价值。众多的国际品牌创立和成长正是CI运作的杰出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