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央视一套重力投放联通的形象广告“乒乓篇”,以国球“乒乓联通你我”作为诉求,诠释“让一切自由联通”的品牌价值观。无疑,这是中国联通启动新标识,推动新战略的一次广告传播运动。根据中国联通自身的解释是,步入2006年,中国联通全面确立“以应用为导向,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”的发展战略,幷以此为契机全面更新公司品牌标识。正式推出以红色为基调的中国联通品牌标识,标志着中国联通正以全新的、更加国际化的形象,面向新通信时代、面向国际、面向未来!
如果这个战略放到十年以前,或许还能起到指导企业争取市场的作用;如果这个广告拿到十年前去投放,应该说是传播效益可观,然而如今,竞争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,仍然依靠过去成功的模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推动企业发展战略,无疑是不合时宜的。
竞争环境的转变,“满足需求”难以成为战略方向
当今竞争环境特征是,消费者面对选择太多,面对信息太多,消费者已经完全改变了对一个品牌的认知习惯。之前竞争不太激烈的时候,消费者需求存在很多空位,整体的消费环境下对产品需求量大,所以,小天鹅的洗衣机做成了老大,海尔洗衣机依然有很大市场。然而,随着整体竞争环境的转变,而消费者却置身于其中,在很多领域已经是产品高度同质化,消费者选择已经过剩了,而且信息传递也显得高度过剩,消费者面对如此纷扰的市场环境,已经显得无所适从,只能找一个最简单的理由使自己对某个品牌产生信任,而这个理由一旦确定,就难以改变。比如,消费者认为格力空调最好,认为格兰仕微波炉最好,认为方太抽油烟机最好……,消费者做出如此的认知并没有太多的理由,只是这些品牌牢牢占据了消费者大脑使然。那么,联通重新规划品牌战略的时候,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事实,就是消费者的认知特性。
换言之,消费者对中国联通的认知特性是什么?信号不好,价格便宜,低端品牌。这就是消费者对联通的品牌认知。也正因为如此,联通耗费巨资推广CDMA,即便这个产品的确很好,但是也不能更改消费者对“中国联通”的固有认知,这就是CDMA难以分割全球通市场份额的根本原因。假如联通的C网,包括其随后推出的世界风,能完全独立于中国联通这个母品牌,而去抢占消费者的认知,其市场效益应该远远高于现在,可惜的是,联通以为自己的品牌价值很高,而且已经与移动形成两大巨头的竞争格局,凭借联通的品牌效应能拉动CDMA的品牌建设,同时又可以凭借优于G网的C网去分割联通一直以来垂涎的高端客户,抢占全球通的市场份额,并能反过来拉动中国联通的品牌形象。然而,事与愿违,“中国联通”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深深烙上“低端”的印记,无论如何推广,都不能改变消费者认知。
那么,中国联通日前推出来的“以应用为导向,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”的战略能否真正实现联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?从竞争环境及消费者认知特性上来看,非常值得怀疑。其一是,未来通讯市场的主角是谁?无疑是3G应用,那么,联通开展3G业务,移动是否袖手旁观?恰恰相反的是,移动已经将其品牌定位由之前的“移动通讯专家”调整为“移动信息专家”,其目的就是抢占3G应用的制高点。面对移动对联通的拦截策略,联通如何应对?满足消费者需求吗?那么,移动是不是也在满足消费者需求?如果联通与移动同时满足消费者同一个需求,消费者会选择谁?
因此,面对竞争环境,消费者已经对联通形成了“低端”的定位认知,联通仅仅依靠“以应用为导向,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”根本不能构成其核心竞争力,若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,那么这个所谓的“战略”意义何在?
形象传播难以促进品牌建设
无论是日前在央视投放的联通形象广告,还是中国联通标识的更新,都是集中于品牌形象的建立。事实上,形象就如同一个人的服装服饰,我们通常讲,人不可貌相,就是讲不能凭借一个人的外表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。换言之,形象只是一个品牌的外表,而非一个品牌的内核。譬如,中国移动在传播“移动信息专家”,这是让消费者相信的一个“事实”,因为,中国移动就代表了移动通讯领域的权威专家。这是移动品牌的内核,而不是外表。CDMA之前的形象也做得不错,但收效甚微(最终还是依靠降价及集团的团购行为完成当年700万的目标),关键原因是品牌区隔性不符合消费者对联通的品牌认知,导致消费者不知道把CDMA放到大脑的哪个位置。一旦品牌认知模糊,得不到消费者认可,就会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不信任感,在购买产品时,选择品牌的几率就低。
联通更换标识,显示其国际化的形象,对于股东来说是一件让人振奋的消息,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,就如同一个跳梁小丑,因为消费者会本能反应:联通怎么会是国际化品牌呢?它是一个低端品牌呀!所以,现在的形象传播仍然是让人不知所云,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