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,当前几天在深圳某个大型购物广场,看着冷清而干净的肯德基门店时,而我刚从以“深圳人的大厨房”称号的面点王吃饭出来——面点王永远人满为患,拥挤而吵闹,但这无损于它向来稳定的出品和服务质量,虽然我和太太两人刚才只吃了50多元的晚餐,但丰富的菜品,健康的饮食显然不是隔壁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们可以满足的,我们心满意足,并且为节省的金钱而高兴。
仔细算来,我起码有3年没有光顾过任何一家肯德基和麦当劳了,而3年之前的几次光顾,也是不得已,我记得都是因为和广告公司的人同行,不得已被胁迫打包几个麦当劳之类在车上解决午餐。我向来很体贴广告人,但偶尔也觉得他们的忙碌是故意装出来的——或者是由于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造成过分的忙碌,他们总象屁股着火一样,甚至不能坐下来好好享受顿午饭,宁可双手捧着汉堡、炸鸡以及一大杯STARBUCKS(这杯咖啡显然是广告人体现身份认同的标志),一边走一边吃同时还在接听电话,然后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率的会议和沟通、以及周末的昏睡上(假如他们还有周末的话),这种快餐生活就象很多广告人的爱情与婚姻一样,表面上看起来香艳又时髦,其实却潦草、仓促而无趣。
我曾经表达过对肯德基(准确点说应该是百胜餐饮集团)的赞和弹,最近又看到关于它的两个新闻,其中之一是墨西哥快餐塔可钟(Taco Bell)退出中国,这个很好理解,做巴西烤肉也好过墨西哥玉米汤;另外一个新闻很有趣——但不知道是真还是假的?是说北美的必胜客(Pizza Hut)为了迎合逐渐增长的意大利面市场,决定改名叫Pasta Hut,相比而言,我私下倒认为做丰富多彩的意大利面条比那个一成不变的大面饼(成都人叫“锅魁”,西安人叫“馍馍”),在中国更有前景,不相信看看“意粉屋”(The Spagehtti House)在中国的扩展吧?
当然,在苏敬轼先生的带领下(百胜餐饮的所有用油也是嘉里粮油供应的,所以还算有一定渊源),KFC和Pizza Hut在中国的发展算是快速而成功(至少远胜过名不符实的麦当劳),不过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饱和,KFC正在加快对三四级市场的下沉,但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及运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,单店营业额和毛利也会逐渐下降,如何更快速开发新产品?以及提升店面在不同时间的营业构成及毛利空间?这些都是百胜现在和未来的巨大挑战。
根据我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观察,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顾客流已有明显下降趋势,尤其是过了吃饭时间,餐厅里基本只剩下几个零星顾客和拖地的员工,而以前此刻,KFC挤满了喝可乐等同学的小孩子、聊天的情侣们、做作业的大学生们、以及加班后疲惫的商业人士……现在,他们去哪里了?显然,今天的城市已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当然,连锁快餐对于全球商业的意义,已经远超出餐饮行业,它的很多思想和做法已经渗透和应用到其他f服务行业,甚至更广泛的企业管理和经营之中,所以在商业领域有个含义深远的词汇,叫做“麦当劳化”(McDonaldization),它有4个关键词:效率(Efficiency)、可计算性(calculability)、可预测性(Predictability),以及非人科技的控制(control through nonhuman technology)。“麦当劳化”这个词现在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和人文主义者的诟病。
回到餐饮业,我认为,中餐向西式快餐学习最有意义的样本,不是“俏江南”和“小肥羊”(这些餐厅的本质不是连锁化,恰恰是个性化,产品的地方元素及设计和服务的个性),也不完全是“一茶一坐”(它更接近的对手应该是“名典咖啡”、“上岛咖啡”或“迪欧咖啡”这样休闲餐饮店——这种边吃边玩,吃不正经玩也不正经的业态是台湾人的强项),而是“真功夫”或“永和豆浆”这样的店铺——后者本来也很有前景,可惜始乱终弃。
我对“真功夫”大有赞赏,并希望它们能发展壮大,前几天里斯咨询公司的朋友在MSN上说,要去东莞见真功夫的蔡达标董事长,问我有何建议?他可代为转达,我说:最大的遗憾就是他们开店速度太慢了,我在以前深圳蛇口的办公室,等了3年,直到我离开还未见真功夫踪影,这两年后海附近两个大型的MALL连续开业,肯德基、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