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42年,被称作现代钻石贸易之父的法国的探险家兼珠宝商Jean-BaptisteTav-ernier在印度西南部得到了一块巨大的钻石,它重达112克拉,并具有极为罕见的深蓝颜色。这颗钻石后来被带回法国,献给了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,赐名“希望之钻”。这颗钻石仿佛女巫手中的水晶球般,让整个欧洲看到了一个遍地是多彩宝石的印度。
希望之钻
“虽然那个时候东西方交通不便,但是欧洲的珠宝商却无法抵抗印度的诱惑,远渡重洋去寻找当地的稀有宝石以及古董珠宝。德里、孟买、加尔各答……欧洲的珠宝商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。当时,没有现在所谓的代理公司,人们可以直接从卖家手中购得最便宜的原材料,丰富的原材料。”卡地亚的传承总监Pierre Rainero说,“不久后,东印度公司便将印度纳入了殖民地的版图,将大量的印度珠宝和巨钻带回欧洲就变得更加容易了。绿松石、祖母绿、红玛瑙、黄钻、褐钻等等这些带有东方气息的宝石被大量运用在西方的珠宝设计中。早在1872年,卡地亚就用黄金和绿松石创作出了第一款印度风格的耳环。这种风格的珠宝很快便在巴黎、伦敦成为了时尚。”
希望之钻
就在印度珠宝在西方社会蔚然成风的时候,颇爱前往欧洲旅行的印度王室贵族也同样对西方的优雅风格着了迷,1925年,印度大君伯蒂亚拉土邦主Maharaja Bhupindar Singh亲自带着一个箱子来到了卡地亚公司。匣盖打开,一颗234.69克拉的稀世黄色彩钻“DeBeers”与上千枚18克拉以上的钻石展现在眼前。为了在自己的登基典礼上显示其财富与权力,邦主要求卡地亚将这些总重量接近1000克拉的2930颗钻石制成一条特别的项链。而卡地亚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巨作,名为 Patiala.Maharaja Bhupindar Singh配戴着这条项链公开亮相之后不久,卡地亚等欧洲珠宝商便收到了大量来自印度皇室的订单。他们手中拥有很多稀有宝石,而且出手阔绰且耐心非常,不过对设计和工艺近乎苛刻的要求也让珠宝商们不敢掉以轻心,这段时期,诞生了TuttiFrutti等许多珠宝界的传世之作。
“Laperouse”系列绿宝钻石戒指
1947年印度独立后,印度这个灵感之源曾一度销声匿迹,欧洲的设计师们在战后的萧条中不得不寻求新的缪斯——现代主义。珠宝设计的工业化、简约摩登的风格确立起来。近几年,珠宝界又刮起了印度风,“现在人们热衷于拥有最罕见的东西,并把这些东西打上设计的印记,还不希望它变成主流。这就是为什么印度风在珠宝界再次掀起热潮的原因”,珠宝趋势预测机构Trends Jewellery Forecasting的创意总监 PaolaDeLuca分析说。
今年4月份,卡地亚的“神秘印度(IndeMystérieuse)”珠宝系列在上海发布,而82款“神秘印度”新珠宝亦是对印度风重返时尚界的致敬之作。“这系列的珠宝价值1亿美元”,PierreRainero说,“大部分独一无二的珠宝都在数天内售出。”就连一向奉行极简风格的蒂凡尼 (Tiffany&Co.)也在其发表的2008年 BlueBook中用浓艳的色彩诠释了一系列印度元素。
更有趣的是,就连东方的珠宝品牌也在同一时间推出了以印度为主题的作品。Mikimoto的设计总监矢岛友博(TOMOHIROYAJIMA),去年从古印度的贵霜(KUSANA)出发,也就是今日的印度北部、巴基斯坦、阿富汗一带,往东一直走到中国敦煌,并将旅途中的所见,设计成了极具印度风格的珠宝系列。
一时间,仿佛全世界的珠宝商都在寻找印度风格的设计灵感,伦敦一家珠宝精品店 Kabiri的经营者Nathali eKabiri这样总结:“老练的顾客非常青睐印度风格的珠宝,因为这些珠宝看起来神秘、悠远,并且带着传承异域文化艺术的使命感,令人肃然起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