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国内的公司里工作了一段时间,感觉国内公司的管理也逐渐与国际接轨了。不再像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,做多做少、做好做坏差不多了。
一些在国内外公司都工作过的人说:现在在国内的公司工作,压力更大,工作时间更长,感觉更累。
从管理模式来看,国内的公司管理更接近日本、韩国的形式。
一位在美国出生长大,在美国读书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华裔青年,前不久到中国一家国内公司工作。他对朋友说他初到公司感觉有很大的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。他没有想到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会有这样类似军事化的管理纪律,上下班要打卡,晚到或早走一分钟就要向经理解释,否则就要扣工资。晚上或周末开会是常事,既不补休也不给加班费,第二天照样不能晚到一分钟。而且上级对下级时常训斥,拍桌子骂人。“只是还没有像日本人那样,听说上级都会鞭打下属”,他说。
在国内公司单位里的领导们大都比较注重称谓,喜欢叫职位,张局长王处长,现在时兴叫“总”,三五个人的小公司老板,也希望别人称他某总,不叫就不高兴,仿佛别人不尊重他。
这就像中国孩子见了大人,总是要叫叔叔阿姨一样,表示长幼有序,小辈对长辈的尊重。而西方人一般叫自己的父母还叫爹叫妈,到公婆或岳父母,已经是约翰、南茜地叫直呼其名了。
这就是在外国公司工作和中国的公司(单位)不大一样的地方。公司的文化、风格不同,其实也就是文化背景和观念的不同,就像西方人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与东方人家庭关系不同一样。
首先从求职的第一步--发送简历开始,就已经有很大区别了。
在国内求职撰写简历的典型格式和内容大约是这样的:
1.姓名,联系方式:地址电话,近几年又多了EMAIL邮箱;
2.个人“与所求职位有关的”特长简介;
3.工作经历:从最近的写起;
4.学历:从最高最近的写起;
5.补充内容:比如曾经获得什么奖项,荣誉;
6.推荐人。
国外求职,简历上没有罗列求职者的性别、年龄,什么地方人,信什么宗教。当然也没有照片,不知长相如何。你可以从简历中得到一些潜在信息。比如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男女(外国人常用名字不多,而且分男女),从姓氏上可以看出是哪国哪个地区的人,从学历和工作经历可以推断大概的年龄。当然这还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,比如一个纯粹的中国名字(拼音),美国人就分不出男女;比如一个跟外国人结婚又改了姓氏的人,单看姓氏也不能确切知道她属于哪个种族;如果一个人50岁才拿个学位,按他完成学业的年份来推算他的年龄也不准确。
这意味着,这些都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,我这儿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,你具有什么样的技能,二者是否合适?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简洁明了,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外国公司生硬的一面,仿佛雇员就是一个技能工具,只要技能匹配,不管你五官如何,个性怎样。
在国内这些情况就有所不同。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上就写明从性别到年龄甚至在容貌上的要求,简历的第一页上贴着照片。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提供免冠近照,然后提供出生年月,性别甚至个人的生活情况,比如婚否之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