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明明已经关机,耳朵里竟还会“听”到铃响;把手机放在口袋里,却仍觉得包里有东西在振动。记者昨天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了解到,许多因工作和生活原因与手机形影不离的年轻白领患上了这样的“手机幻听症”。心理咨询师建议,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的暂时性“幻听”可通过减压来缓解,也可以通过周末关机、调换铃声等进行关注转移。
症状:总是觉得手机时时在响
今年25岁的李先生从事保险营销业务,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,他几乎与手机寸步不离,以便随时接听公司或客户来电。尽管手机给李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少方便,可是从业不到2年,他就对自己的手机产生了强烈的“恐慌”。
“我有时候接完电话把手机丢进包里,可没过多久,仿佛听到手机铃声又响起,连忙取出手机,一看却根本没有任何电话。”李先生说,自己总是觉得手机时时在响,甚至明明已经关了机,也觉得耳朵里传来熟悉的铃声,“有一次坐在公交车上,一直觉得包里的手机在振动,结果翻了个遍,才发现手机是在裤子口袋里,根本没有动静。”
“有时候想索性把手机关掉算了,但我们做销售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客户,关了手机万一错过什么重要机会,那才得不偿失。”李先生无奈地表示,手机带给他的精神压力根本无从拒绝,想不紧张都难。
记者昨天在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室记录中发现,自今年3月以来,就职场人际关系以及精神紧张症状的咨询每月平均都在30起以上,占到所有咨询问题的一成左右。其中,销售、市场、公关等行业都成为心理紧张及焦虑症的高发人群,而在就业高峰时期,不少应届毕业生也会加入手机“幻听一族”。
治疗:“幻听族”止步昂贵咨询费
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精神卫生咨询中心了解到,目前还没有专门因“手机幻听”而前来求助的患者。华东师大、上海师大等心理咨询中心也表示,尽管不少在职年轻人都有“手机幻听”的症状,各中心对此类现象的心理诊疗手段也多种多样,但真正前来心理咨询及治疗的案例却是空白。不过,市精神卫生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说:“虽然没有专门来咨询‘幻听’的,但有不少患者都会在心理咨询时提到自己有这种现象。”
“一次心理咨询就要几百元,为了这么点小事花钱不值得。”从事公关工作的王小姐的想法代表了手机“幻听一族”大部分人的看法。
据了解,目前的心理咨询费一般都在每小时100元至500元,而一套心理疗程一般需要10次或以上的咨询才可完成,于是,相对较高的诊疗费用把不少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“上班族”挡在了门外。
根源:过分依赖手机引发“强迫症”
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和发展中心常务负责人、副教授李正云指出,“手机幻听”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现代白领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“强迫症”。由于目前手机、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已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,正如长时间使用电脑、依靠键盘输入后会产生暂时性书写困难一样,手机的“幻听”现象也是因为过度的手机依赖而产生的。
专家分析,“幻听”现象多与职业有关,频繁使用通讯工具者(如销售、咨询、媒体等从业人员)往往铃声一响就得立即投入工作,这些人长期处于“待机”状态,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“幻听”。
对于需要以手机来确定工作计划的人,市精神卫生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表示,首先要将“幻听”作为有压力的一个信号,“当情绪积压得不到释放,就可能引起‘幻听’。如今社会竞争激烈、节奏很快,人们都处于高速运转状态,也导致‘幻听’现象普遍存在。”随后,需要自我判断压力的程度,考虑其是否已对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,严重的就要及时就医。
建议:轻微症状可自我调节释压
有资料显示,正常人约半数存在焦虑、抑郁等情绪症状,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心理问题,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偏离现象,幻觉、错觉就属于这个范围。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唐海东介绍,虽然“手机幻听”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现象尚未被正式确认为一种心理疾病,但英美等国家已有心理治疗组织向人们提出“摔掉手机”的倡议。
市精神卫生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则指出,由于“幻听”多是偶然出现,时间短、程度轻,所以一般并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,“人有压力、有焦虑是正常的,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解压和识别疾病。”张海音表示,大部分“幻听者”都是正常的,只有当出现持续的、与现实相距过远的幻觉,如周围明明没人但似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时,那才是疾病的表现。
对一般的“幻听”症状,可做些适当的调节,可根据自己的个性改变工作性质,或者调整工作、生活节奏,使自己得到放松。“甚至可以寻找适当的一天将手机彻底关闭,充分获取轻松的自我空间。”张海音说,当然这并不代表一味地关掉手机,而是权衡利弊作出合理规划,这样才能使压力得到真正的放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