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关礼仪是在公共关系交往中,表现出的对交往对象尊重、恭敬的行为规则,以通过个人来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。它看似简单,却受主、客观因素的影响,并对公关人员的素质与修养提出了较高要求。
1、公关交往的因素
公关礼仪是在公关交往中进行的,公关交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,能不能正常地进行公关交往,关系到公关礼仪能否实施与实现。
影响公关交往的因素有:
(1)交往目的
公共关系工作是有目的,有计划的工作,公关交往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下进行的,如建立某种关系、联络感情、沟通思想、取得支持等。
公关目的有近期的和长远的。近期目的是关注于满足眼前的需要,如举行一次剪彩仪式为了提高仪式的规格,引起新闻媒介的关注,公关人员想方设法邀请知名人士进行剪彩。长期目的关注于通过交往,建立和深化某种关系,以满足将来的特定需要。如在内部公众关系上,一个聪明的领导人,会从管理工作的长远目的出发,进行感情投资,搞好同上下左右的各种关系,而不因为眼前不需要就放弃一些作法。
公关的目的性,决定了社会组织的人员,不以个人好恶、个人兴趣、个人习惯来左右自己的行为,而是要求他们服从公关目的这个大局,全力以赴,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,改造自己,为公关交往作出努力。
(2)教育程度
文化教育程度的较大差别,会影响交往的深入。这种文化教育程度,不完全是从学历的角度,而重在实际的文化知识和修养。在实业界,我们看到,有一些担任了企业要职的人,他们并没有正规大学的毕业文凭,但知识面广,社会分析能力强,业务精通,实乃一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不能比拟。当然,一名大学教授与一名目不识丁的文盲,决不会有多少共同语言,其交往是极其一般而表层的。而一个受文明洗礼过的彬彬有礼的儒商,与一位口吐秽言缺乏文明修养的个体户在一起,也会有心里的隔阂。
当然,教育程度的差别在一般人际交往中,更能表现出其在交往中的障碍,因为“人以群分”,更符自由交往的一般人际交往的法则,而公关交往的目的性,淡化了这种障碍所引起的个人好恶的情感。
(3)语言文字
语言文字,是人类交往的工具。语言文字互不相通,就会造成交往的极大困难。现在世界上的语言有4千来种,所到一处,语言文字就成为相互交往的通行证。没有这张“通行证”,就会孤立,寂寞。由于语言文字不通,阻碍了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。即使是同一国家、同一地区、同一民族,也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或由一发音、吐字习惯而形成交往障碍。
(4)风俗习惯
人们生活在不同地区,属于不同民族,会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造成的不伺的风俗习惯。这些风俗习惯往往通过日常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。如:
饮食习惯。如英国人每天四餐,即早餐、午餐、午后茶点和晚餐,而许多国家一日三餐。日本人爱吃鱼,而德国人不爱吃鱼。
宗教习惯。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,也忌谈猪;在斋日里,日出之后、日落之前不能吃喝。在佛教国家、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顶”天主教徒忌讳“十三”这个数字,不能十三人同桌进餐,尤其是“十三日星期五”,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。
节日习俗。如西方愚人节,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开玩笑;巴西的狂欢节,这一天男女老幼倾城而出,尽情狂欢。
如此等等。此外,还有不同的花俗、礼俗。
如果不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,在交往中就会乱分寸,把握不住在交往中应该做什么、怎样做,不理解对方言行举止的含义,就会出现交往困难。
(5)个性心理
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,会妨碍公关中的交往。
自卑心理。在公关交往中,身材矮小、容貌丑陋、性格内向、不善言谈等,都会引起有关当事人的自卑心理。尤其当他们面对着漂亮、身材修长的公关小姐、英俊潇洒的公关先生,自如而自信地与交往对象侃侃而谈时,更为自惭形秽,悲从中来。自卑心理源自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,常常表现为对自己价值进行否定,因而悲观、缺乏勇气,他们害怕被别人轻视与排斥,不敢表现自己,也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,这样,就会给公关工作带来影响。
情绪障碍。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,有时候会高兴,有时候会沉闷不快,有时候会生气。而把这些个人情绪带到公关工作中来,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:高兴时快人快语,不加思索;沉闷不快时一声不吭,把客人晾在一边;生气时遇见客人有求,态度生硬,甚至无理拒绝。这样,都会对公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。公关工作要保持稳定的情绪,安详、和蔼、愉快、平等地待人,就不能为个人情绪左右,而要学会调节、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社交恐惧。公关交往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人际直接交往,而有些人缺少社交经历,在与人交往,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下露面,会脸红、心慌、冒汗、浑身不自在。正是由于这种体验,使得有社交恐惧心理的人,在行动 |